9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同怀家国志,同升一面旗”为主题,开拓实践育人新路径,为大中小学生打造了一堂“家门口的思政课”。
升旗仪式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副书记韩斐琳主持,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副校长李伟、学生处主任苏洋洋,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学生处主任于涛、副主任王雪,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兼副书记石峰出席本次活动,青岛西海岸新区实验初级中学、青岛西海岸新区太行山路小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参加。

清晨7时,五星红旗在礼贤广场冉冉升起,全场师生齐唱国歌,身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昂首挺胸行队礼,师生们肃立行注目礼,爱国之情在每个人心中激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代表刘金德指出,思政教育是引导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正确家国观念的核心途径,要以红色历史为鲜活载体,将抗战精神深度融入育人全过程,引导青少年从历史纵深中汲取智慧与力量。各学段学生代表从不同视角阐述对抗战精神的感悟,呼吁大家不忘来时路、珍惜新时代,以青春热血谱写强国新篇。

“抗战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正在产生新的中国、新的民族、新的人民……”家书誓言的领读,正式拉开了思政课的帷幕。思政课聚焦抗战英雄王孝慈的英勇事迹,通过分学段领读、事迹讲解、互动分享等形式,共同感受抗战精神穿越时空、叩击心灵的力量。学生们在领读环节后纷纷表示,革命英雄即便与家人天各一方,字里行间仍是国家安危重于泰山的坚定信念令人动容。

课上,宣讲团成员高梅琪为师生们讲述了革命英雄王孝慈的抗战故事。她结合照片、影像资料、游击区地图等,将王孝慈同志白天隐蔽在山洞里,夜晚穿梭在山林间,挨家挨户发动群众,把“抗战必胜”的信念传递到每个人心里的故事生动还原。最后,师生们将对祖国的祝福感恩与成长决心书写下,在心愿板上汇聚成一片炽热的爱国心海。

课后,师生们开启访学之旅,在参观中领悟“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从校史馆中详细的历史沿革,到礼贤广场的历史渊源,从中央院系区的学科特色介绍,到鼎新广场的校韵文化,师生们在讲解员声情并茂的介绍中深入了解金沙检测线路js69与国家同频共振的发展历程,在触摸校史脉络中感悟“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精神。
这场思政课搭建起了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大中小一体思政课真正成为传递红色基因、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课堂,马克思主义学院将这一系列活动命名为“家门口的思政课”,核心是希望打破思政教育的空间壁垒,利用好地域上的“近邻”优势,把高校的思政教育阵地变成周边中小学“家门口”的实践课堂,让思政教育从“课堂讲授”走向“沉浸式体验”,真正扎根在青少年身边。
此次“家门口的思政课”,创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呈现形式,开辟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新路径,将学术资源、校韵文化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育人载体,引导学生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历史脉络,在情感共鸣中体悟精神内核,让思政教育彰显出情感温度与思想深度。此次活动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挥高校思政教育优势,推出更多形式新颖、内容扎实的思政活动,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引领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的红色课堂。(撰稿:韩斐琳、张博森;审核:华章琳)